菁英招募

學校與職場之間的「距離」

更新於

進入職場以來,除了白天在資通電腦從事系統開發工作外,即使公事家務如麻,依然無法忘情持續投入的教育工作。在這不算短的教學歷程,從過去還是博士班的學生,當起了老學長,到現在已是工作數年;這中間經歷了部門的成立,團隊的挑選、成員的工作指派與規劃等。尤其在台大資訊系統班所接觸的學生來自四面八方,有些是大學生、有的是研究生、有些已在工作、有的正準備轉換跑道;有來自中研院的研究員、最近還遇到七十多歲的台大退休老師。

大部分的學生都像我一樣,下了班還需挨著餓肚、伴著馬不停蹄的腳步趕到教室。這些學生的專業背景著實讓我好奇,特別是在每次第一堂課,我總是語帶威脅地告訴他們「學習是痛苦的,我不會欺騙你們有甚麼專業是 24 小時就上手這種鬼話」之後,他們還是乖乖地繼續將滿滿 5 周 30 小時的課程上完。這些學生的學習態度,讓我由衷地佩服。

促使著這群學生從職場重回教室的最大動機,我想應該是來自本身的自我要求與內心深處的危機感。職場從來就不是學校,老闆付錢是要你來貢獻營收的,不是讓你來學習的。但台灣高等教育長年來只偏重論文的「生產」,缺乏實戰演練與產業接軌。畢業後,這群新鮮人立即被擺上「生產線」,被迫在短期內提供產值,這無非是要逼使這群學生走向絕境。

  • 「作中學」也許是一條解決之道。在工作崗位上「作中學」,逐漸累積「經驗」並提高「貢獻」,在蛻變過程中學習職場專業知識。
  • 「跨領域」則是不怕沒飯吃的不二法門。除了專精在本身的專業強項外,透過定期進修培養第二專長,如財金人才學習程式能力等,提高競爭力,以適應多變高壓的就業環境並掌握升遷與轉職先機。
  • 「興趣 ⊆ 工作」:就像學生曠課的理由一樣,員工離職原因千百款。除了「錢沒到位,心受委屈了」外,大部分的原因還是在於「興趣」。工作的本質本來就包含許多枯燥乏味的部分,唯有在工作內容中盡力提高「興趣」的含量,在興趣的部分展現專業,這樣才有機會在職場上得到成就感與實現自我價值。當然,最理想的是,如能將自己的興趣變成職場強項,甚至將興趣變成工作,這豈不是人生一大樂事。

那發現不足之處怎麼辦?那當然要好好加強補足啊!除了重回校園並慎選課程內容、授課講師外,將員工當作資產的公司,會在員工進入企業組織後持續不斷加強員工的教育訓練。資通電腦每年定期安排許多新進員工、中階主管專業的教育訓練,內容包含程式撰寫、專案管理、溝通技巧,簡報製作等,歡迎有志青年加入資通大家族!

你是有熱情抱負的程式設計師、程式開發人員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