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周刊第1012期16頁「你在做反激勵嗎」作者是其創辦人之一何飛鵬先生,文章中提到「反激勵」是領導學中新興的話題,人人都知道激勵是主管必修的課程,但是不論修了多少課,如果對其基本原理,對事務評價的基本態度不對的話,許多自以為是的激勵行為,都會變成「反激勵」,許多的主管每天都在上演反激勵的事,你可能也不自知的成為其中之一。
在台灣一個主管若須對某部門的表現發言時,因為想的是好還可以更好,所以難免是「肯定一兩句,建議一大堆」,正面的肯定常常只有前面兩句,但其後的建議卻講了五分鐘,聽到當事人耳中,當然就是不滿大於認同、挫折大於肯定、羞辱大於獎勵,所有的建議都代表部門現在的不足,這不等於就是批評嗎?
台灣和美國教育體制最大且影響深遠的不一樣是台灣用絕對標準,美國用相對標準,而不是大家吵來吵去的「建構式數學、一綱多vs.一本或聯考vs.推甄制度」,若一張考卷出十個題目答對八題,美國的老師說「Good Job!」得80分,台灣的老師說有人考滿分,你為何錯兩題,回去把答錯的題目和正確答案寫三遍,挖勒。
要避免反激勵,原則就是「相對標準看進步」,不要用「絕對標準看不足」,美國人因為用「相對標準看進步」,因此隨時都會由衷的說出「Good Job」,人與人相處也是隨時隨地互相鼓勵,「Good Job」滿天飛,而台灣人則是「因為是自己人,我才會這樣說」,「我講的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每天想的就是要贏過別人,攀登頂峰,對努力走一半的人沒耐性等待,肯定的話自然講不出口,出口的是怎麼樣做才可以更快、更好!說來也許真是一番好意,但要看當事人有沒有足夠的氣度消受,消受不起時「反激勵」就出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