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內容相同,封面不同

新一期(1373)出版的商業週刊,罕見的出現兩種不同的封面,我收到的封面人物,以「東西方首富(李嘉城與比爾蓋茲)一致看好的神秘新產業」為封面主題,然而在便利商店陳列的商周,封面人物卻是台北市長準參選人「狂人柯文哲」。這說明了如此暢銷的雜誌,不惜血本為了吸引不同族群而煞費苦心安排了兩種不同封面。

事實上在網路興起的時代,紙本書籍雜誌就慢慢走下坡,眾所周知的美國商業週刊(Newsweek),於 2012 年決定不再發行紙本雜誌時,就已預告網路閱讀的興起,根據當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公佈的資料顯示,該年有 39% 的美國人都是從網路閱讀新聞,新聞週刊的舉動說明趨勢已經來到引爆點(tipping point);智慧型手機的興起,更加速此一趨勢。大多數業者無法挽回頹勢,不是被購併,就是結束營業。這是一種無可避免的因典範轉移的產業此起彼落的時代。

管理大師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里斯汀生(Clayton M. Christensen)在提出破壞性創新後,又談創新者的兩難。一方面要維持既有市場的持續性創新,又要應付因為新科技的革命,而產生的破壞性創新。商業週刊已在台灣樹立商業雜誌類第一品牌的形象,深知全球雜誌業對網路的興起卻束手無策,根據統計台灣人一年只讀兩本書(教科書除外),因此紙本雜誌的編輯、選題也要跟著改變──內容深入與否不甚重要,但標題要突出、話題性要高、速度要快要熱,這也就是商業周刊要以相同內容,不同封面,想辦法開始吸引非商業人士閱讀,不惜以聳動標題,熱門話題的內容,在零售市場引起注意,是個不得不的選擇。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