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月2日龍應台基金會主辦的思沙龍,特邀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先生與主辦人龍應台及天下雜誌總編輯殷允芃對談,在「台灣是否邊緣化」的議題下展開激烈的辯論。
一個是台灣唯一世界排名五十大以內的企業龍頭領導人,另兩位是知名的文藝界代表,對「台灣邊緣化」的命題卻各自有不同地解讀,成了一場「入定老僧與焦慮知識份子」的對談。
龍應台說台灣社會普遍瀰漫著邊緣化焦慮,但張忠謀卻認為那用詞太廣泛,應該說是「台灣政治邊緣化」,此現象已非一朝一夕,台灣即使曾被一百多國承認過,也還是邊緣。台灣唯一一次在核心,是二次大戰後,被小羅斯福總統選為盟友,否則台灣實力是弱小不足以稱強。台灣從來就不是核心,又何來有邊緣化的焦慮?
所以張忠謀認為,台灣經濟真正的問題在於過去競爭力的強項,現在轉為減弱或不再重要。相較於九十年代,台灣最大的競爭力有四:一是工作勤奮,薪資又低,生產力高;二是理工人才優秀;三是創業與冒險精神;四是政府正向干預,扶持企業;而這些競爭力都逐年遞減消失。【註】
與談者皆一致認同的是因為政治邊緣化,導致政府對大陸投資管制,將不利於企業競爭力的看法。然而,除了競爭力的問題,台灣的企業第一優先是什麼呢?
這幾年美僑商會都認為,兩岸開放是台灣經濟最嚴重課題。張忠謀不客氣地說:「但這不是台灣企業的第一優先」,他認為台灣企業須加強的是「創新」,這才是跨越差距、晉級世界水準之重要關鍵。
企業要如何提升核心競爭力呢?傳統產業的企業大都是從內部改造作起,也就是挹注資訊化的流程管理,冀望能節省營運成本、提高人力績效,同時不斷獎勵研發創新,提供更完善的服務品質。有些企業並已逐漸重視商業智慧(BI)與知識管理(KM),這兩者皆是在企業發展上,決定體質的重要因素。商業智慧如同企業精髓,知識管理如同企業脈絡,在各個部門建立起一道知識水平的基線,讓企業內每個員工都能接觸與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而後快速上手。不只是文件管理與資料建檔搜尋,企業若能利用內隱的知識轉成為外顯的文件,就能在最短的時間中培養出專家,一個企業也就能永遠保持其競爭力與創新的活力。
根據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的2007年世界競爭力評比,台灣地區排名從第17位退居第18名,中國大陸則從18位進步到第15名,這也是在全球主要競爭力指標中,台灣地區首度被中國大陸超越。
IMD分析,今年排名最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新興經濟體競爭力大幅提升,發達國家與地區長期以來的競爭優勢不再,中國大陸的競爭力一路長紅,從2005年的第29名前進至去年的第18位,今年則為第15位,並首度超越台灣地區。
台灣地區總成績已連續兩年退步,由去年的第17名再退一名,在亞太地區仍維持第5名,但在兩千萬人口以上地區,排名退為第6位。
IMD指出,台灣地區表現最弱勢的在社會凝聚力、政治穩定性風險、政策方向一致性等方面,排名分別為第51、50、48位;其他例如財政制度風險、金融機構透明度、股市指數、手機費率等也都在最後10名之內。
報告指出,在主要指標中,台灣地區的商業效能從第13位降到第17位;基礎建設從第18名滑落為第21名;在亞太地區位居新加坡、中國香港、澳大利亞及中國大陸之後,排在第5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