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一進入企業服務就負責了物料管理的工作,其中一部份就是定期檢視要由 MAP3000(早期的製造業管理系統)的 MRP 模組產出的報表並判斷、調整各需求及及供給;MRP 的邏輯在學校時期要已學習,那時的感覺「不就是加加減減,是太簡單了」。多年後為了想了解 MRP 在學術界是否有更新的想法或理論,又回學校進修,其後從事 ArgoERP 系統導入工作期間,陸陸續續的針對 MRP 與一此企業相關領域的前輩討教,在此分享些前輩們的經驗。
在學理上而言 MRP (Material Request Plan)的中文翻譯為「物料需求計劃」,談論的就是供給及需求的平衡,至於獨立需求及相依需求對企業用戶而言,個人以為不知也無礙於工作。一般企業用戶的基本目的,只是:
- 不缺料
- 無呆料
在如此簡單的需求之下,為何許多企業在使用 MRP 時卻困難重重?缺料的還是缺料,能因此不缺料的卻庫存如山,能從 MRP 中得到好處的企業實在不多。
一般企業在導入 MRP 時有的看法大致分類如下:
- 企業主管以為物料人員一定知道,所以在安排導入課程時不願依 ERP 軟體顧問所建議的服務時數進行課程。
- 物料人員以為此用詞及邏輯本來就是「加加減減」,有何難處?,所以不是課程時數不足,就是上課時心不在焉。
- 企業用戶學理很強,MRP 邏輯及用詞的定義也非常了解,是學校的好學生,在導入課程時,會強烈導入顧問談論系統與學理用辭不合,以致原本就已不足的時數在跟導入顧問討論學理中用馨,導入顧問跟本無法為用戶完整介紹系統中 MRP 的用法及使用邏輯。
- 企業不了解 MRP 只要求出貨要快,以為 MRP 計算完成就對了,不願給生管或物管人員進行生產計劃調整的時間(Lead Time 不足),以為採購人員也一定能依 MRP 的建議將材料採購入庫,如此企業的資材部門大都是生產計劃、物料計劃、產線、庫存、更有可能所有訂單、採購單、發料單…什麼都「太不準了」。
MRP 的基本邏輯是不變的,任何系統在撰寫 MRP 時一定是依「需求」(銷售訂單,工令,安全庫存)的時間及數量去計算「供應」(庫存、請購、採購、工令)的時間及數量並參考其他參數(前置時間、安全庫存、最小批量、經濟訂購量……等),提供應「供應」的時間及數量。
所以在 MRP 邏輯中相關的作業所包含的模組及其複雜度並不亞於成本模組、庫存模組,舉凡 BOM 、銷售、採購、生產,委外、庫存等模組相關資料如時間、數量的準確度都有密不可分的關聯性,絶對不只是庫存的準確度要高而已。再加上各企業對各料的前置時間、安全庫存、最小批量及經濟訂購量等定義不清或相關部門無法取得共認,這些都是 MRP 導入企業時的大問題。
任何企業在導入 ERP 系統的同時應思考、了解並修正原本的計劃步驟及課程時數,尤其不要因在採購過程中比、議價時忽略了導入時間的重要性,快速導入不表示時數就會減少,系統導入時數少不表示導入成效會好。筆者在協助客戶導入 ArgoERP 時都會與客戶分享,千萬不要輕忽了 MRP 模組的重要性及複雜度,為了公司的出貨能順暢,多給生管部門、物管部門一些導入顧問預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