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前幾期一直在討論一個好的ERP系統必須具備怎樣的條件,系統開發商也盡所有可能來達到這樣的標準,但是客戶在導入ERP時的失敗案例仍然時有所聞,我們就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如何才能成功的導入ERP系統;導入一個新科技方法,當然就要檢視原有的作業流程,是否有優化的空間,否則用新科技來套用舊規則,是會有所扞格的。
制約法 (Theory of Constraints TOC) 的發明人高德拉特 (Goldratt) 在他的「仍然不足夠」企管小說書中對於ERP供應商及使用客戶對於導入時如何做整體效益評估以及失敗的原因有很深入的探討,許多案例讓有ERP導入經驗的人看了會心一笑。
一般在評估企業e化的效益時,都會舉出大量數字說:包括導入以後可以處理大量資料、辦公室可以無紙化、節省大量的人力等;但結果是列印方便,反而耗用更多紙張;太多的資訊反而淹沒在其中;節省的人力太瑣碎,也無法減少工作人數。TOC強調的是企業真正的整體效益,簡單的說是能給企業帶來多少獲利呢?
我們知道電腦系統有驚人的威力,可以處理快速大量的資料,但科技要能減輕企業所面對的限制,才能讓公司獲益。企業在沒有資訊系統的時候,需要在資訊不足的情況下做出決策,例如原料庫存不足要不要採購?生產線多批待產訂單誰先投產?為了避免在沒有充分資訊這項限制,而發展出了以現有資料做決策的「局部效益規則」。
但是應用新的資訊科技導入新ERP系統,雖解除了資訊不足的限制,使用者的觀念仍然沒有把原先的舊規則同時改善,導致ERP系統無法帶來真正的效益,這種例子是比比皆是。例如要把GUI操作,改回TEXT mode操作、印出一堆無謂的表單進行審核、過度相信個人直覺判斷,排拒資訊統計分析的結果…等,這些都是導入ERP系統無法成功的原因。
所以導入ERP需要使用者把過時的規則找出來,也就是科技所要解除的限制;而設計電腦系統的人把嵌在新科技中的舊規則排除;把符合新科技的新規則融入新ERP系統中,才能讓傳統認為資訊化是純花錢的觀念,轉換成e化才是企業獲利的保證。
應對「仍然不足夠」的理論,ERP系統不再只是E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