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專欄

台灣發展「企業軟體」才是王道

日前全球第一大個人電腦 (PC) 公司美國惠普 (HP) 公司要分拆其 PC 部門,卻還以 103 億美金購併企業軟體供應商Autonomy,聚焦企業軟體服務與銷售的企圖可見一般。HP 現任執行長亞帕瑟可(Leo Apotheker)為 SAP 前執行長,而 SAP 則為全球最大企業軟體 ERP 公司,因此他對企業軟體知之甚詳。加上有了競爭對手 IBM 於 2004 年賣掉 PC 部門,投入軟體領域後之成果直接反映在業績上的經驗,HP 當然會被驅動著轉型為專注在「企業軟體」的組織型態;事實上運作軟體部門與個人電腦產業是完全不同的經營思維,分拆才能聚焦。

由於「企業軟體」進入障礙高,因為要兼顧「應用領域知識」 (Domain Knowhow) 與「技術平台」(Technical Knowhow) ,而且經驗知識都需一點一滴累積,因此最大的保障在於一旦做到一定規模經濟,就可高枕無憂,並拉大與競爭者的規模。以現今全球前十大軟體公司,大多都是以從事企業軟體服務與銷售為主要業務;然而「企業軟體」不是瞬間獲利亮麗,卻是值得投資的產業,更需要長期灌溉耕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成就的。其實軟體產業本就應如此正視,因為即使是近來最夯的「憤怒鳥」遊戲軟體,其開發商洛菲歐 (Rovio)也是熬了八年、歷經五十二次才成功研發的公司。更何況消費軟體看似新鮮有趣,但一次新的科技革命,舊的技術完全無用。

美國蘋果電腦公司藉由 App Store 服務網站讓用戶於其陸續推出的智慧手持終端裝置 iPhone、iPad 等下載或購買應用軟體,開創消費性軟體市場,我相信至少五年沒有人能撼動其地位,因此與其思考如何與蘋果電腦競爭,不如學學惠普 (HP) 公司進入「企業軟體」的藍海市場。事實上蘋果電腦還是以賺取iPhone、iPad、iMac等硬體利潤作為主要營收來源。這就是為什麼蘋果電腦敢答應台北市政府 App Store 軟體七天免費鑑賞期,而對手 Google 卻不敢,只因 Google 沒有硬體可賺。

「企業軟體」不是安裝就馬上可以用的,前提是必須要懂得專案管理,先由諮詢顧問瞭解客戶對業務的需求,進而提出差異分析,而後再經由程式設計人員加以完成,如此精細的產業分工,因而造就了潛力龐大的企業軟體市場。若以一個典型 1,000 萬的 ERP 軟體合約,當中的硬體最多不超過 200 萬,軟體權利金就要 200 萬,顧問諮詢 400 萬,以及客製化與安裝約 200 萬。事實上 IBM 與 HP 都不是擁有自有企業軟體,而是幫 SAP 或 Oracle 等 ERP 軟體做安裝與服務。因此台灣應可依循幫世界級「企業軟體」公司做安裝與服務的模式,藉以累積經驗,培育人才,再研發自有企業軟體產品行銷全球,進而實現全球佈局的策略。

有業界大老曾言,台灣需要彩票,不要扁擔,亦即大家都想買個希望,但辛苦默默耕耘的人太少;雖然真有一些人員不夠勤奮,常做發財夢,不能腳踏實地;但我也看到更多認真打拼的高科技專業人員,他們的完整規畫展現思路決定出路,腦袋決定口袋的思維,在台灣系統化的教育體系下,或許我們做消費軟體產品的創意比不上歐美,但台灣人對企業流程分析與業務需求的掌握,是高素質的展現品質,在「企業軟體」領域深耕研究,才是台灣下階段向前邁進的主流王道。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