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年 5 月的資通電子報專題「 ERP 隱藏資訊一眼就懂,資料視覺化工具讓你不悲哀!」曾經介紹資料視覺(DV;Data Visualization)工具的發展趨勢與特性。該專題從工具應用角度說明,或許讀者會以為資料視覺(DV)僅是商業智慧(BI)的替代品。我們這一期就再深入從企業發展與管理需求來探討,也嘗試討論商業智慧(BI;Bussiness Intelligence)與商業分析(BA;Bussiness Analytics)的觀念與應用差異。
前期我們提過現代企業必須進化為「分析型企業」(圖一),以前很多企業經營者知道這是必要的轉型目標,但也簡化成只要建構商業智慧(BI)系統就可以達到目的,就從坊間找了有標註智慧報表的工具,殊不知軟體工具不會有智慧,「人」才是真正會有智慧!
用資料了解與服務客戶
原則其實很簡單,在這數位時代,企業得靠「資料」來了解與服務你的客戶。而隨著資訊科技軟硬體技術的進步,有了 BI、BA 等資訊應用觀念與具體化的軟體產品,但是 BI 與 BA 的差別到底為何?專家學者比較說法莫衷一是,我們不做學術探討,而從企業應用需求的角度來看看,先看一個多年以來行銷學常列舉的有名例子:
美國超市根據銷售資料交叉分析,得知在周末夜的啤酒與尿布銷售量會增加,且很多是一起銷售的;所以超市對應方式就是把啤酒與尿布就近擺放來促銷。經過行銷學者進一步分析,發現原因是年輕的爸爸周末買啤酒回家看球賽時會順便幫小孩買尿布。
這個故事中,超市行銷人員從歷史數據中找出啤酒與尿布的正相關(what 發生甚麼),然後就把啤酒與尿布一起促銷(how 如何對應);而市場研究人員找出是年輕爸爸買的(why)。簡單來說,商業智慧就是根據歷史資料來找出 what 與 how,也是近年大數據分析一個很重要的一個特性,就是找出相關性(co-relation),但是不著重因果關係(causation)。雖然企業可以根據商業智慧歷史資料的精準描述(descriptive)的來訂定策略性的決策;但是如果不知道市場銷售行為的因果關係,就無法對未來瞬息萬變的市場新形態來做預測性(predictive)的準備來取得先機。這也是商業分析的發展目的,根據數據來找出因果關係(causation)。我們用圖示來看一下商業智慧與商業分析的應用範圍(圖二),這二者並不是互斥或是沒有關聯的,其實商業分析的來源基礎資料是可以從商業智慧歷史資料萃取而來,並不需要重新建構。
而不管是商業智慧的歷史資料或是商業分析的預測分析都有大量數據,必須要有直覺化的展示工具來做快速的資料解讀,所以資料圖形化當然在這兩個領域中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而因為商業分析在做預測時需要整合企業內部或外部多元的資料來源,讓分析者有自主發掘資料的彈性,所以資料視覺(Data Visualization)工具有多資料來源(multi data sources)連結、異質資料(heterogeneous)整合、進階分析(advance analytic)(迴歸、趨勢分析)等功能(圖三)。
所以,現代化企業必須盤點以往累積的歷史資料、收集例行營運資訊,將策略決策數據化、分析預測未來商機…等,並了解各種資訊軟體工具的優勢特性,找出最適切的企業數據化方案,做符合成本效益的投資,以建構未來企業的營運模式。